果然是美国害怕的人:李成刚一句话定调中美谈判!美方撤回100%关税

Connor 欧意交易所官网 2025-10-28 3 0

两天谈完三天的量?中方代表用一句话,完美总结了此次谈判,而美方也宣布放弃对华加税100%,西方媒体似乎终于读懂了中国的战略耐心。

央视新闻报道显示,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第五轮经贸磋商已经结束,一共持续了2天,共计10个多小时,主要谈了关税停火、稀土管制、农产品贸易等一揽子议题。

没有唇枪舌剑的僵局,没有不欢而散的尴尬,取而代之的是双方通报中罕见的“建设性讨论”与“取得了初步共识”。

美财长贝森特不仅承认“中美经贸关系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”,更强调愿通过“平等、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”,甚至亲口证实: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%关税了。

果然是美国害怕的人:李成刚一句话定调中美谈判!美方撤回100%关税

他们认为,中美此轮谈判制定了“很成功的框架”,接下来就是双方进行审议,而特朗普也显得十分乐观,公开对外放风称,“有信心与中国达成全面协议”。
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谈判结束后,贝森特对于中方李成刚代表是绝口不提。

要知道,在此轮谈判的前几天,他还公开对外宣称,李成刚代表“非常没礼貌、不请自来、言辞强硬”等等,但显然,他并没有想到,都说到这个份上了,中方依然派出李成刚代表来谈判。

事实证明,李成刚代表的实力确实强。

在谈判结束后,李成刚代表称,双方经过紧张的讨论,形成初步共识,还用了一句话来总结了这次的谈判: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,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。

分析认为,短短一句话,暗含的意思很明确:此轮谈判肯定经过了激烈的交锋,美方肯定又拍桌子了,而中方坚定维护利益,肯定也跟着拍了,双方谈不下去,但还是得继续谈。

果然是美国害怕的人:李成刚一句话定调中美谈判!美方撤回100%关税

展开全文

或许正是再次被驳了面子,所以谈判结束后,贝森特绝口不提李成刚代表,直接从地库匆匆离开。

整体来说,中美此次在关键问题上大概率没达成什么实质性成果,美方未能迫使中方在核心议题上让步,中方则延续了“给面子、保底子”的策略:既让贝森特能向特朗普交代,又守住了稀土管制、科技自主等战略底线。

接下来,中美会继续进入“休战期”,而美方不再考虑加税100%,也说明他们意识到了,自己已经无牌可打,贸易战没有赢家。

英国《经济学人》在谈判前曾犀利指出,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战重创中国制造业,却反令胜利天平向中国倾斜。这一判断在吉隆坡谈判中得到了验证。

其一,中国已掌握“冲突升级主导权”。

今年4月,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后美股应声大跌,迫使美方暂缓实施;10月,中方收紧稀土出口管制,特朗普扬言追加100%关税,却在产业界抗议下收回成命。

果然是美国害怕的人:李成刚一句话定调中美谈判!美方撤回100%关税

这种反复横跳暴露出特朗普政府的决策并非基于战略,而是受制于短期市场反应与个人情绪。中方则通过层层递进的反制,将美方“极限施压”转化为“自我消耗”。

其二,中方反制从“对等”迈向“精准打击”。

6月美方威胁切断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供应,中方立即以拒买大豆回击,直指特朗普的农业州票仓;9月贝森特要求放松稀土管制,中方旋即对谷歌、英伟达等美企启动反垄断调查,剑指华尔街资本阵营。

这些措施不仅针对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,更牵制其背后的金主联盟,迫使美方在出手前不得不权衡国内反弹。

其三,特朗普的攻势意外强化了中国“独立自主”共识。

当“产能过剩”“破坏国际分工”等指责扑面而来时,国内曾出现保留全工业体系是否必要的争论。然而贸易战半年后,这些声音彻底消散。

全民意识到:在超级大国将经济武器化的时代,唯有“手中有粮”才能“心里不慌”。特朗普的关税大棒,反而成了中国产业链升级的催化剂。

果然是美国害怕的人:李成刚一句话定调中美谈判!美方撤回100%关税

有分析指出,吉隆坡谈判的高效,关键在于中方亮出了稀土这张“压箱底王牌”。全球92%的稀土精炼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,而稀土不仅是芯片、军工、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的生命线,更是美方短期内无法替代的战略资源。

美方此次主动放弃“100%关税”威胁,换取中方在稀土与农产品上的有限让步,实属无奈之举。

与此同时,中方始终守住两条底线:一是美国必须松绑高科技出口管制,二是中国稀土管制框架绝不松动。

这种“动态威慑”策略,使中方能根据美方态度随时调节反制力度,既避免全面脱钩,又防止战略资产流失。

说白了,中美此番达成的“初步共识”,本质上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:美国需要稀土的稳定供应和中国市场的准入,中国则需要技术封锁的松绑和贸易环境的正常化。

但核心矛盾仍未解决——美国不愿放弃科技遏华战略,中国也不可能用核心利益换取短期协议。

果然是美国害怕的人:李成刚一句话定调中美谈判!美方撤回100%关税

所以,吉隆坡谈判并非终点,而是下一场更大博弈的预热,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。

首先,10月底的APEC峰会可能成为中美的会晤舞台,届时双方能否将“框架共识”转化为具体条款?从历史经验看,美国在最后一刻变卦的案例不在少数。

其次,中美在安全领域的摩擦正持续外溢——美军“尼米兹”号航母重返西太平洋,台海、南海局势升温,这些都可能成为贸易谈判的变量。

纵观整个谈判过程,中方的底气来源于反制工具的战略性升级、市场多元化的成功突围、已经技术自主的加速推进。这些都让美国封锁效果大打折扣。

正如中国代表团强调的,“中美合则两利,斗则俱伤”,但“合”的前提永远是相互尊重。

吉隆坡的十小时谈判证明了一点:当美国试图用强权逻辑解决问题时,中国用实力证明——平等,不是施舍而来的,是斗争出来的。

评论